古人与艾草亲密接触便是熏艾的时候了,特殊又难忘的味道在空气中腾起,与火相融,带着暖意。它虽是外观普通的绿色植物,却是古人的眼中的“神药”。
多位抗疫专家也都表示,“最有效的药物是人的免疫力”。当下,全国多地发布的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方案中,也多次提到了将“熏艾”作为居家防护的重要手段。
那么,艾,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?
诗经:彼采艾兮
艾草碧绿,柳絮纷飞。我心仪的那位女子,正在采集那碧绿清香的艾草吧。一天没有见到她,就好像分离了三年那么长久。瞬间我所有的思念,如同遍布田间的艾草,满心而发——
《诗经》中的《采葛》一诗表达的是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,而描述的内容,历来众说纷纭。有淫奔说、惧谗说、怀友说、戍卒思妇等诸多观点,如今多解为思念恋人的诗。
这是东周时洛邑地区的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。诗中的女子正在辛勤劳作。她采葛为织布,采萧为祭祀,采艾为治病。然而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能够朝夕厮守,于是在那位思念情人的男子看来,一日不见,就像分别了三个月,三个季节,甚至三个年头那样长久。清代学者姚际恒在《诗经通论》中著有关于《采葛》一诗的见解:“‘葛’、‘月’,‘萧’、‘秋’,‘艾’、‘岁’,本取协韵。而后人解之,谓葛生于初夏,采于盛夏,故言‘三月’;萧采于秋,故言‘三秋’;艾必三年方可治病,故言‘三岁’。”他认为,诗人这样写多是为了押韵,未必是出自本意,很有可能是巧合罢了。而四时之中独言秋季,或许是因为秋风萧瑟,易生离别思绪,引发感慨之情,可见诗人十分擅长言辞。诗中的“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”,也被后世演化为“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”,成为人们世代相传的金句,借以表达深切的相思之情。这首诗歌极言思念之深切,言辞直白却诗意盎然。面对自然时间产生的心理错觉,更能够真实地体现离人心曲。如今通讯技术日益发达,恋人之间交流便捷了,却减淡了爱情原有的模样。而那些早在先秦时期就承载了思念之情的艾草,至今依旧平凡地生长,或许它比你我都更懂得那段时隔千年的离愁别绪。
艾:草之可以乂病者
艾,又名:萧茅、冰台、艾草、艾蒿等,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。其茎单生或少数分枝,基部稍木质化,上部为草质,有明显纵棱。茎、枝均被灰色蛛丝状柔毛,叶厚纸质,上被灰白色短柔毛。茎下部叶近圆形,羽状深裂,每侧具裂片2-3枚。头状花序呈椭圆形,花冠管状外有腺点,花药狭线形,瘦果长卵形或长圆形,花果期9-10月。艾多生于荒野路旁或田间地头,并广泛分布于亚洲及欧洲地区。
《本草图经》有关于它的描述:“但云生田野,今处处有之。初春布地生苗,茎类蒿而叶背白。”因其叶片背面密布白色绒毛,故而《周礼》中有萧茅的别称。艾草得名,源于治病。北宋学者王安石认为,艾字来源于“乂”,乂字读作“义”,意为治理、安定,艾是“草之可以乂病者也”,所以在“乂”上加了草字头。作为古老的草本植物,艾草以其浓烈的香气和易燃的特性,在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。
艾草特有的芳香可以驱毒、除瘟。南北朝梁宗懔所撰《荆楚岁时记》中记载:“是日采艾为人形,悬于户上,可禳毒气。”艾草入药有温经、散寒等作用,且艾草易燃,将艾草晒干捣碎制成艾绒、艾条,可供艾灸使用。据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记载,艾具有通十二经,回阳理气,驱湿寒的功效。
从汉代起,艾草开始具有神性和灵性。相传汉武帝拜见西王母,西王母说草药之中艾最通灵,于是这则秘密被带到人间。大约与传说同步,修神仙道的人开始打起艾草的主意。
西晋张华编撰的《博物志》有言:“削冰令圆,举而向日,以艾承其影则得火。”说的是把冰块削成圆形。将冰块对向太阳方向,把艾草放置在圆冰下,借助太阳光聚焦后产生高温,可点燃艾草引火。故而艾又有冰台的别名。古人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引天火占卜和祭祀,可以获得上苍的庇佑。因此,在古人眼中,艾草是非常神圣的植物。后来托名晋朝人编写的《续博物志》则说,用新生的艾叶做馅包馄饨,吞下三五个,就可以压制一切鬼气。
故事发生在唐朝中期,崔生名叫崔炜,因救助一位乞食的老妪而获赠“神艾”。“你既助我脱困,我无以为报,就送你些艾草吧!”说罢,老妪将艾草送给了崔生,便忽而消失不见了。老妪言说,若是谁长了肉瘤,点燃这艾草“灸”之,则手到病除。随后崔生用这神药,治好了寺中老僧和村里的财主。岂料财主萌生歹意,欲取崔生性命,吓得他慌忙出逃,跌落古井。这口井虽然是枯井,却无法爬出。崔生另寻出路,发现井底有一条硕大白蛇,嘴边生瘤,痛苦不堪。崔生为蛇艾灸,病瘤随即掉落,蛇口完好如初。为了报恩,大白蛇驮着崔生钻过密道,进入一处石室,拜见其中的“羊城使者”。崔生献上神艾,使者回赠了宝珠和姻缘等好运,并亲自驾羊相送。回到住所,崔生才发觉人世上时光已过三年,继而在广州城隍庙中发现了使者神像。于是,他重修庙宇,题上“羊城使者”之名,从此广州“羊城”之称传世。至于那神艾,崔生在石室得知其为“鲍姑艾”——鲍姑本是晋代鲍靓之女、葛洪之妻,鲍靓、葛洪均为修仙名士。崔生所救助的老妪,正是已得长生的鲍姑显化。鲍姑仙逝后,岭南人民为了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,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,以表彰纪念鲍姑为中国艾灸做出的贡献。“鲍姑艾”的故事中提及仙界钟情神艾,正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艾草的看法。至少早在先秦时代,人们就将艾草用于医疗:点燃干燥的艾草叶片,或是艾叶上收集的茸毛,熏烤病患处或穴位,即为“艾灸”。
居家常备艾,病毒不敢来
清代的《松峰说疫》一说中说:“凡瘟疫之流行,皆有秽恶之气。”用艾烟防治瘟疫,是中华民族祖先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经验实践。东晋葛洪在《肘后备急方》中记载:“以艾灸病人床四角,各一壮,令不相染。”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也提出:“凡人吴蜀地游宦,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,勿令疮暂瘥,则瘴疠、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。”据相关统计,从西汉到清末,中国发生过300多次大型瘟疫。在一次又一次与瘟疫的生死对决中,艾叶或居功至伟。其中除了艾灸增强人体免疫力,防治瘟疫,熏艾同样是阻断瘟疫扩散的有效方法之一。▲ 熏艾
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,艾叶燃烧后产生的艾烟有防病、预防瘟疫的作用,对多种致病菌、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。新冠疫情的病邪是属于寒湿疫,艾烟性热扶阳燥湿祛邪,所以更适合。熏艾空气消毒有着独特的优势,因烟雾无处不在,消毒无死角、物表和空气同时消毒,而且操作简单、作用范围广,在古代就一直被作为传统的空气消毒方法。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,多家医院使用独具特色的熏艾疗法,防疫取得成效。那时,门诊大厅飘满艾香,烟气氤氲,为来往人员构筑了一层天然健康的防护屏障。因此,“居家常备艾,病毒不敢来。”熏艾,是一种消毒的好手段。除了医药用途以外,其实,艾草的食用历史也非常悠久,只是艾叶气味浓重,仅在鲜嫩时候较为可口。东汉崔寔在《四民月令》就已记载:“三月可采艾耳。”而遇到灾荒之年,灾民食不果腹,也顾不得采摘时节。另外,纤维细长的艾绒,还是书画篆刻印泥三大基本原材料之一。
印泥是我国特有的文房瑰宝,它是书画家创作活动中不可或缺的,也是传达印章艺术必不可少的媒介物质。
印泥主要由颜料、油料、植物纤维这三种原料构成,在书画印泥制作中,这三种原料多从朱砂、蓖麻、艾草中提取。朱砂是印泥的显色剂,蓖麻油是印泥的分散剂,而艾绒则起到吸附剂的作用。
千年以来,人们对于艾草的喜爱,并未因时间而减退。在当下防疫的日子里,点上几根艾条,让家里、办公室里,变得更安全,我们也将养得一身正气和无敌免疫力。待到明年三月四月,趁着明媚的春光,我们再一起去田野中踏青赏春,感受那气清景明中的无边春意,再闻一闻如熏的艾草,濡染华夏文明“喜艾”的传统吧。
参考:《中华遗产》2017年05期《风来蒿艾气如熏》
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
CHINESE HERITAGE
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| 玲琅格
CHINESE HERITAGE
想收藏《中华遗产》往期的典藏过刊吗?
点击下图▼
进入官方店铺「玲琅格」
还有更多精美图书、文创等你发现!